汽车技术
日系车企联手抗寒 中国车市未来路在何方?
来源:镜头汽车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01-06身为一名本田车主,我未曾料到自己竟成了这场汽车行业风云的见证者。本田与日产的合并消息,想必早已映入大家的眼帘。这一事件,可以说来势汹汹,从传闻合并的消息初露端倪,到最终尘埃落定,不过短短半个月的时间。对于我们这些购车时需深思熟虑的普通人而言,跨国车企的全面合并,其速度之快,确实让人瞠目结舌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形势的严峻性。
然而,本田和日产的忠实粉丝们无需过分担忧,尽管这两个品牌将独立运营,但这次合并仅限于背后公司的股权层面。因此,许多人所期待的“日本”品牌汽车并不会问世,但它们未来基于同一平台开发的车型将会越来越多。
关于合并的原因,实事求是地说,就是销量的大幅下滑。在今年1月至11月间,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74万台,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已超过百万台。日产的销量更是下滑至62万台,跌幅高达30%,其中轩逸一款车型就占据了销量的大头。而且,日产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情况也并不乐观,2024年第二财季净亏损高达93亿日元,随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削减20%的产能,并裁员9000余人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日系三强中,唯有丰田的品牌月销量仍维持在十万台以上,而本田和日产的销量已经远远低于这个量级。这一点无需数据佐证,只需环顾四周,看看亲朋好友购车时的选择,便能感受到本田和日产的销量下滑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新闻上只提及了本田和日产的合并,实际上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起眼的角色——三菱。这个我们熟悉但又已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,因为日产持有其34%的股份,自然也参与了这场合并。不过,三菱仍有选择权,它最晚可以在2025年1月底决定是否加入这个全新的汽车产业联盟。在我看来,不出意外,三菱肯定会选择加入,因为它已经失去了中国市场,且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也并不乐观,独自应对市场挑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如果三家成功合并,将形成一个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的超级汽车联盟,未来存活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。
那么,本田和日产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又将如何呢?我认为,整体销量的提升可能会面临困难,但在利润方面,或许会有显著的改善。因为国产新能源的发展势头迅猛,本田和日产的产品力在竞争中已经显得力不从心,能维持销量不进一步下滑就已是幸事。但品牌整合后,未来本田和日产的各级车型都将基于相同平台开发,这将大大降低成本。同时,关闭或转让多余的工厂,精简产品线和生产线,控制亏损也并非难事。尽管日系销量持续下滑,但品牌号召力依然存在,像轩逸和CR-V等知名车型仍具有稳定的销量。
这条道路能否成功,已有成功的先例可循。比如韩国的汽车行业,通过合并现代和起亚,成功跻身全球第三汽车集团,年销量超过700万辆。如果本田、日产和三菱成功合并,不仅有望超越现代起亚,甚至有机会将大众从第二名的位置上挤下去。因为大众汽车当前的全球销量也在不断下滑,但它本身就是一个超级汽车集团,旗下拥有奥迪、保时捷等知名品牌,已无合适的品牌可以收购以壮大自身。然而,即便成功晋升第二,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。因为在电气化架构、智能座舱、智驾系统等方面,本田和日产组成的产业联盟反应仍然迟钝。
这三家公司早在2024年8月就已宣布,将共同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和智能化软件系统。丰田已经与华为和比亚迪建立了合作关系,而本田和日产仍在自研,这让人不禁要问,消费者是否愿意等待。
在这背后,国产纯电品牌正全面进军10到15万的价格区间,而这正是日系汽车的重点市场。当前,10到15万的市场主要由比亚迪的插混车型占据,但随着小鹏MONA M03、吉利星愿等更先进的纯电车型出现,日系汽车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。随之而来的是10万内市场的连锁反应,因为比亚迪的插混车型全面进军5万级市场指日可待。
结语 常说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淘汰赛已经拉开序幕,实际上,全球品牌的生死战也已拉开帷幕。在本田和日产之前,熟悉的斯特兰蒂斯集团就已经开始为未来做准备了,收购了零跑汽车20%的股权,并成立了由其控股的零跑国际。现在,车企正经历着一场大洗牌,各显神通,但最终谁能成功抵达彼岸,尚不得而知。大家最看好谁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!